【讲稿】「自律」并不是走向成功的正确答案。

in 默认分类 with 0 comment

又到了一年一度指定新年计划的时候,人生导师们,在这个时刻都会跳出来说,成功靠自律,很多人不成功就是因为不自律,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?据统计,100人中,只有9个人能够完成新年计划,大部分人都失败了。如果你想降低完成新年计划的难度,有打破坏习惯的想法,或者真的去做那些你想做的事情,哪怕是获得自由。希望这个视频系列能很好的帮助到你。

2018年,凯斯西储大学的心理学家(Roy Baumeister)和(Dianne Tice)夫妇根据自己设计的自制力的实验得出结论:人们的自律是有限的,过度使用会下降,这消耗了自制力,这个现象称为“自我损耗”,不过反转很快到来了,《心理科学观点》在学术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打破了以上观点。对2000多名受试者进行实验后,并没有发现“自制力损耗”。结合更多的实验,我们大概能得到结论,每一个人的自律具有差异性,而且随时间的变化保持相当的稳定性。

整体来说,自律就像一个弹簧,世界上也有不同尺寸的弹簧就跟每一个个体的差别一样。将弹簧压的太紧,拉的太松,都会让弹簧失去原有的弹性,当然,弹簧可以重塑,所以自律力也是一样,就像大部分人也习惯了,从计划到坚持到放弃,然后经过很长的时候,重拾计划,再次进入循环一样。

我们重新回到开篇的统计,成功的人完全是因为自律吗?当我们看到学霸学习名列前矛了,还坚持刷题。当我们看到一些身材很好的人还在坚持晨跑,当我们看到绩效很好的员工还在公司里面卷。从我们大脑得出的最直观的结论就是,他们很自律,所以他们能够坚持。

「庄子」《子非鱼》中的一句是这么说的,你又不是鱼,你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。就像你又不是学霸,晨跑人,卷王,你怎么就知道他们都是自律的呢。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大脑在通过打标签的方式,将一些现象合理化,从心理学来说,大脑最厌恶不确定性。这里涉及到一些心理学定义,就不展开了。

如果我们并不是天生自律者,我其实想给大家的建议是,「不要自律」,至少在做事的时候,忘记自律。为什么我们要从大脑中将“自律”删除。

如果在你的脑子里,这个计划是需要“自律”并牺牲掉一些东西的话,这就形成了一个负面的心理暗示,你不停的跟自己说,这个计划是痛苦的,你不想做的。当你逼着自己做,你多半会中途放弃,因为结果的那一点点爽感,不足以支撑你整个过程,所以这个事情不可持续。
我们换个思路,有的事情就非常爽,你不用克制,不会主动去做,过程很爽,做完之后更爽。这些事情你不需要自律,甚至不做这些事情反而是需要自律的,例如,男生打游戏,女生刷韩剧...

接下来我们会从《自我暗示》,《过程比目标更重要》,《建立习惯》三个方式来逐步展开,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。本篇文字稿会在习题簿同步更新,欢迎光临。

Responses